西安全面取消住房限购 盘活二手房成重点内容|国产日韩欧美

第1 日韩妆和欧美妆的一区二区区别是什么胡锡进瓦格纳集团究竟在发生什么

第2 伊人春色特斯拉充电桩有望「一统北美」

第3 夜夜草普京:我们面临的是内部背叛,俄罗斯政府会采取必要行动保护国家

第4 欧美系列校方回应辅导员弄丢毕业生学位证

第5 2023amazon欧洲站男子躲雨后将屋主晒的菜踢到雨中

第6 茄子视频吴谢宇案二审维持原判

  中新网5月9日电(中新财经记者 左宇坤)住房限购政策全面退出的趋势还在持续。5月9日,陕西西安宣布全面取消住房限购措施。跟上了同日更早时候,浙江杭州全面取消住房限购的步伐。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24年3月,西安的新房价格已环比13个月上涨。

  “西安和杭州在同一日取消限购政策,意味着全国取消限购政策是大趋势。”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目前全国省会城市几乎全都取消了限购政策,各地执行多年的限购政策正在从政策工具箱中剔除,也意味着“市场归市场、保障归保障”思路的进一步落实。

  图为西安某在建楼盘。 张远 摄

  5月9日,西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西安市资源规划局、西安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国家税务总局西安市税务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

  其中最受关注的,还是明确了“全面取消西安市住房限购措施,居民家庭在全市范围内购买新建商品住房、二手住房不再审核购房资格。”

  中新财经梳理发现,这也意味着除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一线城市,仅剩海南省、天津市还保留部分住房限购政策。

  “作为西部重要城市,西安和成都房地产市场政策同步性较强,因此西安此轮放开也在意料之中。此举也是为了全面打开外地购房者买房通道,吸引周边地区乃至西北五省购房置业群体,为市场注入新的动力。”中指研究院西安公司总经理石蕊表示。

  西安上一次限购政策的调整发生在2023年9月19日,西安市住建局官方微信号发布消息称,从即日起二环以外区域取消限购,并全面推行“带押过户”。

  值得关注的是,西安本身属于全国房地产市场表现较好的城市。在上次政策官宣前,西安新房价格已保持多个月上涨,且连续两月领跑全国;而本次政策发布时,西安依旧是房价连涨的“少数选手”。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3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有11个城市新房价格环比上涨,其中西安涨幅0.4%。涨幅虽逊于上海,但这已是西安楼市连续13个月保持上涨态势。

  与新房市场不同的是,西安二手房走势却有所分化。

  西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4月份,全市存量房(二手房)网签备案面积99.72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网签备案9451套,面积94.26万平方米。

  在严跃进看来,西安在本次新政中也系统思考了二手房盘活的问题。首先在“以旧换新”中增加了“金融机构”的角色,提出“支持房地产企业、经纪机构、金融机构合作建立‘以旧换新’购房模式”;其次,允许企事业单位、社会主体购买二手住房以及居民家庭登记选房后的剩余新建商品住房,这是一个接受旧房子或二手房的非常好的突破口。

  西安还提出“鼓励经纪机构分类合理降低经纪费用,积极引导交易双方共同承担经纪服务费用”等措施,石蕊认为,这都有利于激活西安本地改善型增量需求,打通二次置换链条。

  “目前新房库存量主要集中在中小城市,以及大城市的外郊远位置。”58安居客研究院院长张波认为,解除限购之外,下一步更需要“以旧换新”政策的落地,尤其是二线城市的政府介入的“收旧”和保障房结合,同步给到二手置换群体更大幅度税费优惠或减免。

  严跃进认为,盘活二手房是市场活跃的来源点和起点。随着各类政策的持续优化,更为宽松的政策面正逐渐形成,要持续推进“存量房产消化和增量住房优化”两个工作的统筹,真正助力住房市场的活跃和高质量发展。(完)

  #今日起恢复台湾地区番荔枝输入#[国台办:愿继续为恢复台湾农渔产品输入大陆提供帮助]国务院台办发言人朱凤莲6月20日表示,因多次从台湾地区输大陆番荔枝中检出大洋臀纹粉蚧等检疫性有害生物,为防范植物疫情风险,大陆海关自2021年9月20日起暂停台湾地区番荔枝输入。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国民党副主席夏立言、台东县长饶庆铃等人士多次向大陆有关方面表达恢复台湾番荔枝输入大陆的强烈愿望,并组织业者进行整改,改善产品品质,确保输往大陆番荔枝安全。近期,台东县方面提供了部分业者的整改情况。在综合评估相关整改措施的基础上,海关总署决定自6月20日起恢复台湾地区番荔枝输入,输大陆番荔枝须来自获得注册登记的包装厂和果园。  上午9时50分,祭典在新北市先啬宫正式开始。钟鼓鸣响中,各界人士代表循古礼,向伏羲圣像敬献鲜花,叩首或鞠躬致敬,现场庄严隆重。

发布于:北京市
怎么隐晦地告诉领导同事排挤自己?| 向佐自称保姆叫郭碧婷大小姐| 41℃高温把衣服晒冒烟了| 青年就业研究②︱名校生争相“考编”背后,是什么心态?